台灣中部有三巖二寺, 花壇虎山巖 、 社頭清水巖 、 南投市 八卦山麓的碧山巖,芬園寶藏寺 、 鹿港龍山寺。
曾經管委會與寺方比丘尼意見分歧的虎山巖,歡喜落幕轉眼過了二十年。
1950年重修時,全國唯一木柱包覆泥塑的龍柱。
全台少見還採用植物油的元神燈(寺方稱為子母燈),也是早期信徒「添油」意涵。
歷史的真相,就是保留原來的史實,曾經日本出家僧管理與重修,年號應該保留。
「巖」山中、山邊、山腰寺之意,「虎山巖」的名號,供奉特殊的虎爺。
參山國家風景區蓋了一棟別緻的服務中心,這些年來可能少有人知道。
臺灣佛教史上的藝僧
回覆刪除陳清香
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
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( 1996.12 出版)
頁117-119
117頁
一、前言
自古以來,僧侶和藝術家是
兩個不同典型的人物,有著不同的情懷和生涯。僧侶,尤其是濟世有成的高僧,自離俗出家參學以來,或嚴持戒律,或深入經藏,或講經說法、化導群迷等,一生莫不以弘法利世、普渡眾生為職志。至於藝術家,則自幼習藝,或書法繪畫、或雕塑工技,隨著個人的天份秉賦,加上後天的勤習、學養的薰陶,將所見所聞所思等旅歷和抱負,以圖像造形品表現出來,有時一生之中創作了震古爍今的絕世名品,終能名垂千古。
回覆刪除僧侶和藝術家,似乎原本生活在兩個互不干涉的世界裡,但是有時也有身分重疊的時候。翻閱千年以來的古籍,遺例俯拾皆是。例如南朝所造的剡縣大石佛(今位於浙江新昌)是由高僧僧護、僧淑、僧祐等三人,自南齊永明四年( 486 ),至南梁天監十五年( 516 ),歷時三十年,親手雕鑿完成。此大佛為彌勒大佛,高 15.6 公尺,雖經歷代修飾,但巨大石佛仍然倚山而坐,供人膜拜。如此,僧護、僧淑、僧祐三人既是高僧,同時也是藝術家。
又如唐代的善導大師,勸人念佛往生淨土,也勸人畫淨土變,一生畫造西方淨土變相三百幅,又督工雕造龍門奉先寺洞,可稱為是位多產的畫僧兼工程師。又如五代的貫休(禪月大師)以畫羅漢而名高,是位詩僧也是畫僧。又如南宋的牧谿(法常)善畫觀音、龍虎,元代的玉澗、因陀羅善畫山水、道釋人物,都是典型的禪僧畫家。明末清初的石濤、漸仁、石溪、八大等,未出家前早有畫名,以明朝貴冑之裔為僧,更受囑目,四人合稱四僧,是明遺民畫家,也是僧侶畫家。
118頁
回覆刪除雖然有些僧侶,是因不滿政治環境的改變,或其他個人因素而出家,雖然某些他們的作品,與佛教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既是出自僧侶之手,通常還是歸納為佛教藝術的範疇。
自十七世紀中葉以來,臺灣先受荷蘭、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,而後是鄭氏王朝的時代,其間也有一些不滿清人的統治,抱民族節操的忠義之士,祝髮變服為僧,逃離京師,流寓至臺者,如明太僕沈光文(註1
span>)、舉人李茂春(註2)、 崇禎貢生林英(註3)、張士□(註4)等人,均是以士大夫的身分而為僧侶,由於詩文造詣高,亦可稱為詩僧。至於畫僧、或藝僧,那是隨著佛法傳播的動脈而出現的,以下簡述佛教入臺後,佛教藝術的肇端。
回覆刪除二、傳臺灣最早的佛寺開山──肇善禪師
一般治臺灣佛教史學者,或以為臺灣在荷蘭、西班牙統治時代無佛教可言。然而,臺灣的名剎──鹿港龍山寺,卻相傳早於鄭成功渡臺之前,便已肇建,由福建溫陵(泉州)的禪師肇善渡海來臺,立寺於港邊的暗街仔,此地至清光緒仍稱舊龍山寺街。根據卓神保的記錄:
回覆刪除「故老傳說,龍山寺原建有舊寺。明崇禎十五年( 1642 ),溫陵苦行僧肇善,奉石雕觀音像欲獻南海普陀山,途遇暴風雨,漂流至鹿港,於是在暗街仔一帶苦修,並於明永曆七年在港畔初創龍山寺,相傳,此即為佛教傳入臺灣之始,也是臺灣最早創建的佛教寺院。」(註5)
肇善渡海來臺的那一年,一六四二年,臺灣尚處於荷蘭統治時期,而自一六二六年佔領基隆、淡水等北臺灣的西班牙人,也是在這一年被荷蘭人所驅離,結束在臺統治的十六年。而肇善所奉的石觀音,依鹿港名儒,前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施人豪所稱,是肇善所刻,肇善初到鹿港,以草結廬,墾土為田,居港邊苦修。
「明崇禎十五年六月,溫陵龍山苦行僧肇善,
親雕石觀像乙尊,欲獻於普陀山,海上遇颶風……」「時臺灣草萊未闢,瘴癘流行,肇善深諳醫理,四處採藥為人治病,救人無數,以故番漢皆奉為活菩薩。」(註6)
回覆刪除119頁
肇善禪師或因所居茅廬為寺發展有限,而於永曆十二年( 1658)立志為鹿港立一寺,他觀察附近地理形勢,深覺西邊臨海的一曠地,是固鰓魚化龍的吉穴,靈氣獨鍾,適合建寺,而東南不宜。但因時機未到,於是親自寫下「鹿港龍山寺地理讖」,刻石埋於舊龍山寺鎮殿觀音座下。其讖曰:
p>
回覆刪除太陽高照 明月投懷 星辰北拱 貴應三台
鯨鯢捲穴 氣動風雷 大德無憑 天命莫乖
門超九九 兵燹罹災 □稜西向 代出賢才
筆鋒呈秀 華蓋齊排 炎星司運 青龍口開
t face="Times New Roman">—龍山寺」親眼目睹一尊於1659年由肇善和尚從福建帶來的「唐朝古銅觀音像」,高42公分、寬23公分、深14公分、中間部分是虛空、總重量12公斤,因年代久遠,因此,價值連城,據聞當初肇善和尚帶2名隨從各帶一尊,共帶三尊,但如今卻只有「彰化鹿港—龍山寺」擁有一尊,其餘二尊下落不明?若與上註對照「貴寺」應該與「龍山寺」以及「開化寺」都各自擁有一尊才
回覆刪除T-FAMILY:細明體;FONT-SIZE:10pt;"> 丸石以鎮 以待未來 地湧甘泉 淨盡塵埃
回覆刪除鐘罄百八 悠哉悠哉
永曆十二年戊戌蒲夏溫陵龍山肇善謹誌
永曆十五年,也就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的那一年,鹿港街市自客仔厝遷往西南今址,舊龍山寺以磚石改建。肇善在康熙六十年( 1721 )圓寂,壽一○八歲。
清乾隆五十年( 1785 ),因舊寺狹隘,由
泉州都閫府陳邦光募八郊之資,由粵名堪輿師覓得一地欲作為立寺之用,眾人一看,居然和肇善的地理讖語相符,於是鳩工興建新寺。
回覆刪除肇善所刻的觀音石像,以及溫陵請來的七寶古銅像均一直奉在大殿內, 歷經遷移仍然無恙,但到了日據時代的大正十元 (1921),遭遇火災,大殿全毀,石觀音受損,僅餘手足、蓮座(圖 1 ), 至於七寶古銅觀音像則由於墮於桌下,五佛冠及左山頭微受損,但面貌身軀仍然完好(圖 2 ),大殿重修之後,又供奉於佛龕之內。
肇善禪師,既刻觀音石像,則是一位工藝師僧人,雖僅餘手足蓮座,仍可見其刻紋的細緻。又曾誌地理讖,細讀讖文,用字措詞,似詩非詩,似偈非偈,簡潔典雅,行文工整,耐人尋味,應可知是一位頗富文人學養的禪師。而自溫陵請來的七寶五佛冠,則帶著濃厚的明代密教式樣,對臺灣早期觀音像的造形,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肇善禪師立寺龍山的事蹟,歷史無載,若傳說屬實,則尊肇善為臺灣佛教史上第一位藝術家禪師,或最早的僧侶工藝家,應可當之無愧。
另註:(彰化地區
>)共調查了六座歷史悠久且負盛名的觀音廟宇,其中唐朝古銅觀音像,另在兩旁護龍有「功德林」「報劬祠」,內祀信徒所託付的親屬祠牌。
回覆刪除本人曾到「彰化鹿港
對,請問貴寺是否有此尊「唐朝古銅觀音像」?
回覆刪除感謝您的分享~
回覆刪除晚輩是鹿港文化古蹟解說員,不清楚其他寺中有否古銅觀音。
鹿港龍山寺的古銅觀音也曾經失竊,後於民國75年間(不太確定年分),有信徒在香港旅遊時發現,報警而尋回。因此安全起見,目前正殿以圖片展示。
大正十年後殿焚毀時受損的石觀音,展示於鹿港民俗文物館內。